笔架山街道学林轩社区于2015年11月成立,辖区总面积约1.3平方公里,下辖5个新建小区(文一名门首府、融侨天骏、发能太阳海岸、恒大华府、保利香槟国际),总户数约1.4万余套,驻区单位13家。社区自成立以来,在上级党委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以学习型大党委制为主线,紧紧围绕“为居民服务、让居民满意”的工作理念,立足“三个服务”总体定位,全力为社区居民和驻地单位提供优质服务。社区先后获得安徽省侨务工作示范社区、安徽省妇女创业基地、安徽省卫生示范社区、合肥市四星级志愿服务社区、合肥市绿色社区、合肥市科普示范社区、合肥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、合肥市无传销社区等数十项省市荣誉。
一、发挥社区党委统领优势,搭建志愿服务平台

切实发挥社区党委的领导优势和核心作用,坚持共建共享理念,最大限度整合社区资源,为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搭建平台。

一是构建社区党委统筹协调平台。将志愿服务工作纳入社区党委重要工作内容,成立由社区主要负责同志和社工、社会组织及志愿者代表组成的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,整合各方资源,发挥统筹协调作用。同时,吸收驻辖区的6家单位负责人兼职社区党委和居委会委员,将企业单位志愿服务纳入社区统一管理。

二是打造标准化志愿服务平台。按照志愿服务中心、志愿服务站、志愿服务广场“三位一体”的标准配套志愿服务硬件平台。社区先后投入约10万元打造近1800平米的社区志愿服务广场,为各类大中型志愿服务活动启动、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整合社区资源,提升改造1300㎡社区志愿服务中心,集中建设老少活动家园、妇女之家、儿童之家功能区域,免费提供健身康复器材、棋牌、科技模型、乒乓球桌笔墨纸砚等物品供居民参加公益性志愿服务活动使用。

三是建设信息化志愿服务平台。依托社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,搭建以网站、QQ群、微信等不同渠道的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,定期发布居民需求和各类志愿服务信息,实现了志愿服务项目与基层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,“零距离”在线交流。目前,社区信息化平台建有QQ群3个、微信群8个、微信公众号2个,加入居民2300余人。

二、发挥社工专业优势,提升志愿服务质量

社区推行志愿服务活动新模式,成立社会组织联合会和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,由社工引领社会组织、社会组织引领自愿者服务,孵化8个以专业社工牵头社会组织,成立了18个志愿服务队伍,探索社区公益志愿服务的运营管理新模式,让有限的人力、财力、物力发挥出惠民工程的最大效应。

一是加强社会组织孵化。成功引进君善公益服务中心、绿山墙公益等成熟社工组织2家,加快本土社会组织孵化,截止目前,社区已建成羲之书画社、夕阳红舞蹈队、日间照料中心、增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、爱心互助协会、矛盾调处理事会、家校社联谊会等各类社区社会组织10个,有效承接社区公共服务。同时,实施特长社工培训工程和社会工作知识普及工程,鼓励社区在职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,提高社区社工队伍职业化水平,目前,社区已有持证社工3人。

二是加强志愿项目策划。将经济建设领域项目化管理的先进理念引入志愿服务工作, 由社区对志愿服务的实施对象、预期目标、评估手法、人员招募进行项目策划,组织实施。近年来,多次组织开展了“邻里文化节”、“ 十大读书之星十大书香家庭”、 “五彩学堂”等志愿服务项目12个,提供休闲娱乐、日间照料、文化教育、健康医疗等多元化志愿服务500多人次。

三是加强志愿者培训。以政府采购的专业社工为引领,依托市民学校、社区讲坛、道德讲堂等载体,定期对志愿者开展入门培训、技巧培训、进阶培训、管理培训和成长计划等不同层次的培训,全面提升志愿服务质量。今年以来,社区已组织开展大型培训4次,培训志愿者1200余人次。

四是指导开展志愿服务。坚持以社工+义工。社工作为志愿服务活动的策划者、组织者、参与者和实施者,根据社区特点制定特色化、本土化、专业化的活动方案,指导或带领志愿者开展专业志愿服务活动,有效地提高了志愿服务活动的专业化和时效性。

三、发挥社会组织资源优势,满足居民多元需求

通过积极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,凝聚人力资源、财力资源和专业知识资源,形成推进社区治理的工作合力,最大限度地满足基层群众需求。

一是发挥人力资源优势。学林轩社区作为一个新社区,亟待破解工作人员少、管理难度大、社区任务重难题。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关键是做人的工作,也必须有人去做,仅仅依靠社区工作人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。为此,社区积极链接各类社会组织资源,吸纳广大居民、社区单位和社会团体中的各类人才,定期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,实现了人力资源共享,解决了志愿服务工作“有人干”的问题。

二是完善社区志愿服务联动机制。由社区牵头,社居委为主体,社区工作站、社区社会服务站为补充,社区民警、社区律师、社区城管、驻地单位、物业服务公司、业主委员会、社区志愿者、党员代表、居民代表等参加,强化服务意识、民主协商联动,激发志愿活力。

让辖区居民和谐共居一方,幸福共享成果。社区积极探索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新方式、好方法,在总结过去工作的基础上,将所辖五个小区的各类志愿服务队负责人组织,坚持定期召开协商会议,着眼解决社区发展中的各类问题,及时召开“现场办公会”,随时倾听居民心声,解决实际问题,推进问题协商解决,以最直接、最有效、易操作的方式,引导居民积极有序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,实现了社区民主决策、民主管理、民主监督,充分保障基层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管理的民主权利.例如:辖区发能太阳海岸小区业主委员会联合会2017年底成立后,整合孵化了小区各类志愿服务队伍,其中“邻里守望服务队”在春节期间,志愿服务活动受到小区业主的广泛好评,并被安徽日报、合肥日报、合肥晚报、新安晚报等媒体广泛宣传;社区尝试探索组建了“家校社”三位一体的网络平台,社区联合习友路小学、小区家庭共建共育,打造全省首个“家校社联谊会”,引导孩子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志愿服务活动,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。

三是发挥专业知识资源优势。为满足辖区居民学习需求,对社区图书馆进行全面升级改造,与合肥市图书馆合作,打造了藏书5500余册的社区图书馆分馆,免费供辖区居民学习,打造出安徽省亲子阅读基地等志愿服务活动品牌。依托社会组织团队的专业经验解决居民学习难题,重点开展了新时代空间站(四点半课堂)志愿服务项目,社区自筹资金3万元元用于项目开展,累计服务辖区中小学生130余人,彻底解决辖区居民上下班期间无法照顾子女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后顾之忧。

四、发挥志愿者主体优势,扩大志愿服务覆盖面

一是完善志愿服务评价机制。

把评价激励机制建设作为推动工作的关键环节,促进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。实行志愿服务打卡计分制,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前记时、计分,按服务时间换算分数,累计达到50分以上的,可以兑换不同礼品,计分清零。实行星级评价制度,服务时间累计达到100小时以上的志愿者,可按服务时长,评定为一至五星级志愿者,组织评选最美志愿者和最佳志愿服务项目,并在社区志愿服务广场进行表彰和公示。

二是推动志愿服务工作提档升级。

1、组建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。建立志愿者服务动态管理台账。社区现有登记志愿者1300余人,根据志愿者的特长和意愿,成立了党员、敬老、爱幼、助残、治安、文体、环保等18支志愿服务队,广泛开展律师、心理咨询师、营养师、教育专家进社区活动。引进家学爱心公益服务中心、绿山墙公益服务中心、合肥教院行知学堂、等专业志愿服务队伍,提炼打造社区“五彩学堂”、爱心银行、健康体育俱乐部、黄梅戏艺术团、智慧学林邻里守望文化节等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00余次,累计参加人数3300余人次,有效满足了不同层面、不同群体的志愿服务需求。

2、创新“点单式”志愿服务模式。成立至今召开了10多场次居民代表会议、圆桌议事会、家校社联谊会,并通过设立居民意见箱、民意专线等办法,全方位收集了居民群众对社区党建思路、服务功能设计等方面的意见建议500余条,经过社区整理确认形成12项需求,发现辖区居民中年轻人白天都在外上班,社区规划重心应该偏向老人和儿童,针对这一情况,重点开展老年学校、青少年之家、科普进社区等志愿服务活动,志愿服务内容基本涵盖了居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。

3、完善志愿服务评价机制。把评价激励机制建设作为推动工作的关键环节,促进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。实行志愿服务计分制,为志愿者发放志愿服务注册证,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长计分,按服务时间换算分数累计,可以兑换不同礼品。按市区星级志愿者考评细则,对志愿者进行星级考评、奖励,每年组织评选最美志愿者和最佳志愿服务项目,并在社区志愿服务广场进行表彰和公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