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简介:王胜梅,女,1953年7月出生,庐江县泥河镇柴埠村胡屯组村民。
事迹简介:一个68岁的老人王胜梅,连续照顾因小脑萎缩导致残疾的丈夫和儿子,用单薄的身子支稳一摇摇欲坠的家。在知道这个故事后,笔者于专程前去探访。
正文:
一个家庭中两个人患脑萎缩
走进庐江县泥河镇柴埠村胡屯组王胜梅的家,在两层白墙小楼与前面平顶小屋之间的水泥地上,堆了码得整整齐齐的木柴。床上卧着的老人是她的老伴胡老(化名)。从他不清的口齿中听得出,妻子王胜梅去地里干活去了。“要不是她,我哪年就死掉了。”胡老说。老人的儿子小胡(化名)一跛一跛地在客厅里转圈圈,脸上没有什么表情。
从陪同的柴埠村计生专干朱小霞口中得知,胡家父子俩都是到了中年时期出现脑萎缩的现象,并逐渐严重,造成肢体残疾。一段时间之后,王胜梅满脸大汗,匆匆赶回。
城里姑娘变成“女汉子”
“我娘家在庐江城里,两方长辈们熟悉,见胡家男人厚道便把我许配给了他。儿媳嫁过来也是这样。”王胜梅说。
胡老是一名退伍军人,40多年前,王胜梅才嫁过来时,胡老身体没有任何异常。大约在40岁时,他的身体逐渐出现问题,后来情况越来越严重。手腿骨骼都变得弯曲,不能伸展。这中间,王胜梅带着他到县城的医院、青阳的医院到处看病,才知他患的是先天性的小脑萎缩。两年前的一天,晚上九点多钟,王胜梅去泥河中学接下晚自习的孙女回来后,家里出现的那一幕令她终生难忘:她走进客厅里,看到的是两个满身是血的男人。胡老坐在轮椅上摔倒,小胡过去扶他也摔倒了。胡老摔得头破血流的沾了两个人的一身。那一刹那,她淡定不了,当即找了村医给他们看病。第二天一早就送到镇医院。
“这种毛病治不好,一开始是走路不行,后来就坐轮椅,坐了两个轮椅后,坐也不行了,就开始卧床不起。”
“儿子开始生病也有几年了,之前是个木匠。现在走路时常摔倒,脾气还不小得很,怄气着呢。”
“他生病30年来,就没干过事,家里里里外外都是我一个人干。现在他自己翻身都不行,哪能好好的吃喝拉撒?”
生活把王胜梅练成了“女汉子”。挑肩磨担样样都会。她家总共有5亩多亩,流转了3亩,还有2亩多田是她在种,尤其是双抢中,挑稻耙、运秧、晒稻,她一样不比男人差。喂饭喂水,洗被洗衣几乎每日都干。 “他牙齿不行,吃鱼时我就把鱼刺挑掉,把鱼肉撕下来。吃萝卜,就把萝卜切成碎丁。”王胜梅说。
娘在,家就在
生活带给王胜梅的不仅是一种磨难,更是一种考验。她不仅要丈夫与儿子两个病人,一年前孙子孙女读书需要她上、下学接送。媳妇为了补贴家用务工,基本上管不到孩子的生活起居。“我家每天午饭都要到一点多钟才吃,晚上总是在11点以后才能休息。特别孙女上高中期间,每天都要去十余里路的泥河中学接回上晚自习的孙女。”
维持好这样一个大家庭的确不容易。
“他是忠厚的人,从来不与我也不与别的村里人红脸过,利益方面吃得了亏。后来生病了,我不维持这一个家怎么办?只要我在,这个家就在。”笔者发现,无论在哪里,无论怎么交流,王胜梅的手中都不会放下一些正在干的家务活。
今年由于王胜梅的孙子、孙女一个在初中毕业班,一个在高中毕业班,媳妇就泥河街上租了房子陪读。孙子、孙女一周回来一次时,经常围着爷爷,给他刮胡子、剪趾甲、剪头发。“看到这样的画面,我觉得我的一切付出都值得。”王胜梅的眼里含着泪花。在王胜梅平时的行为的示范带动下,孙子、孙女们也都很乖巧、懂事。
30年过去了,每天重复着这种旋转式陀锣的日子,王胜梅一点也没感到厌烦,这样一个家维持起来不容易,老伴需要她,儿子离不开她,孙子不能没有她,这个家没有她的支撑不行。
在《江淮晨报》《合肥晚报》同时报道了她的事迹之后,社会影响十分强烈。“无论哪个人遇到这样的家庭,这些事,我相信他们也会象我这么做的,这是做人的本份。”老实憨厚的王胜梅说。